電影中,小傑默為了追星跳下糞坑那一幕真是太經典了。

小說描述一個低下階級的端盤服務生不但會說英文,還因為參加益智競賽意外獲得十億盧比,怎麼說都令人感到不可思議。當中有些問題甚至連擁有博士學位的人都難以回答,在此似乎直指book smart受到了street smart的挑戰。透過小說一步步娓娓道來這名服務生的坎坷身世,讓人不得不佩服作者的匠心安排。在看似通俗、灑狗血的情節安排裡,當我讀到罹患狂犬病的祥卡爾,在狠心母親枉顧其子性命、見死不救的橋段,還是淚灑了。

印度是個階級壁壘分明,貧富差距極大的國家。主角羅摩「陪」著一群公子哥兒逛窯子時,意外巧遇此生的真愛妮塔,而他因為這份愛以及另一個高尚的理由,才去報名參加益智競賽節目。小說結尾真相大白之後,不但加深了主角的英雄行徑,更讓這部少年成長小說有了快樂的幸福結局。

然而,電影與小說在各方面情節安排大相逕庭。原著裡的主角是個孤兒,電影裡男主角卻多了一個市儈的哥哥還有一個小女友。少了小說中所鋪陳的參加益智競賽的高尚理由,在此,電影的情節安排顯然薄弱多了。

印裔英籍作家薩爾曼‧魯西迪(Salman Rushdie)在《衛報》大肆撻伐幾部改編自文學的好萊塢電影,而根據印度外交官維卡斯‧史瓦盧普(Vikas Swarup)原著小說《Q&A》改編的「貧民百萬富翁」也羅列其中。魯西迪認為電影很難再現文學的細膩描繪,文學與電影分屬不同的類型,在影像化的過程中,文學將喪失特有的神韻。他並批評電影的荒謬之處在於印度不可能隨手取得槍枝,男女主角更不可能在泰姬陵相逢。

某方面來說,我十分贊同魯西迪的看法,文學在改編成電影的過程中的確會因此喪失了文學的細膩神韻。倘若不以學者的角度,而改以閱聽人或是觀者的角度來看,只要將文學與電影當成兩種不同的媒介分開來看就行啦。(當然其中有許多細節值得討論,甚至可以寫本論文了吧,我想。)當我看見審訊羅摩的古德堡巡官,活靈活現出現在電影中,我內心不禁暗自驚呼,對!他的模樣就跟小說裡所描述的一個樣,至少,在我的想像裡就是如此。

更令我興奮的另一個情節是電影裡的小傑默(原著裡為羅摩)為了追星跳下糞坑(此段情節原著並未出現),整個人全身上下沾滿了屎尿這一幕,真是讓人覺得太經典了。相信看過導演丹尼‧鮑伊(Danny Boyle)所執導的「猜火車」(Trainspotting)一片,肯定難忘由伊旺‧麥奎格所飾演的馬克‧瑞登一角,在拉完屎後,整個人以極度超現實的方式,鑽進惡臭不堪的馬桶內尋找他的鴉片塞劑這一幕。不知道丹尼‧鮑伊下部片是否會再次出現這經典的一幕。

不論是小說或是電影,兩者同樣都有一個快樂的結局,當我們看完電影或是文學之後,相信印度依舊存在著諸多尚待解決的難題。然而,受到了大環境景氣低迷的影響,這一類電影或是文學究竟是扮演了鼓舞人心的角色,還是在資本主義社會下,消費了印度,卻肥了商人的荷包?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rubyblo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