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上個星期六與L在觀看電視時,看見新聞報導物價高漲的消息,L有感而發脫口一句,現在他知道為何一個社會會有暴動出現。我想起前些日子看過的一部電影「凡爾賽拜金女」,於是搭腔說,「是啊,我現在比較能夠體會為何會爆發法國大革命。」

                                                                * * *                                      
                            

 「凡爾賽拜金女」這部電影為導演蘇菲亞柯波拉(Sofia Coppola)根據英國作家Antonia Fraser的小說 Marie Antoinette: The Journey 拍攝法國傳奇皇后瑪麗安托涅特(Marie Antoinette)的傳記。拍攝這類史實電影十分吃力不討好,應該用何種角度切入來探討這位曾引發眾多爭議的女子,成為導演的首要課題。
 
瑪麗‧安托涅特生於一七五五年奧地利維也納,十四歲便被送去法國,十五歲與長她一歲的路易十六成親,一七七四年以十九歲年紀成為法國皇后(隔年,一七七五年珍‧奧斯汀在英國呱呱墜地)。十八世紀法國,特別是瑪麗‧安托涅特在位這段期間稱為洛可可(Rococo)時期,王公貴族成為作畫對象,取代巴洛克(Baroque)時期以天使等神話角色作為描繪對象的畫風。
 
有人將柯波拉前兩部作品與這部電影,視為女性成長三部曲。她的第一部電影為一九九九年拍攝的《處女之死》(另譯:死亡日記),改編自以《中性》(Middlesex) 拿下二○○三普立茲獎得主傑佛瑞‧尤金尼德斯(Jeffrey Eugenides)的同名小說TheVirgin Suicides,電影由克絲汀‧鄧斯特(Kirsten Dunst)與喬許哈奈特主演。第二部電影則是二○○三的《愛情不用翻譯》(Lost in Translation)。柯波拉第三部電影仍沿用克絲汀‧鄧斯特在她的「凡爾賽拜金女」這部電影裡挑大樑演出瑪麗‧安托涅特一角,其實給我有種驚艷感,一反她在蜘蛛人系列電影中給人某種花瓶的感覺。
 
姑且不論上述論點如何,只不過這部「凡爾賽拜金女」少了歷史背景做支撐,不免讓人覺得過度流於呈現奢華生活的饗宴,佐以搖滾與龐克音樂為襯,讓整部電影宛如一幕幕衣香鬢影的後現代狂歡派對(不過音樂真的很棒)。電影末了,以瑪麗‧安托涅特伴著路易十六,搭乘馬車離開凡爾賽宮作結,而非走上斷頭台,電影布幕拉上那一刻,的確令我有些措手不及,柯波拉究竟想要呈現什麼?
 
柯波拉在電影中,屏棄從歷史角度批判這位在歷史上備受爭議的女性,而是深入角色的內心世界去探討瑪麗皇后孤單、渴望愛與尋覓自我的心理。她宛如囚禁在奢華宮廷內供人觀賞的鳥,哪兒也去不了,加上小小年紀就背負著繁衍子嗣的重責大任,她的內心其實充滿了苦悶,只能以宮中各種奢華享樂自娛。這樣的她從未經歷過苦日子,怎知民間疾苦,當她知道人民窮到沒飯可吃時,竟說出何不讓他們吃蛋糕的話來。或許柯波拉在拍攝瑪麗‧安托涅特尋覓自我的過程中,女性主體被過於放大所致,造成整部電影在探討這位歷史人物的取捨上失衡。不過,或許同樣身為女性,對這樣一個人物我畢竟寄予同情多而非指責。
 
* * *
 
星期六當晚,到提款機領了一張千元大鈔準備與L到永春市場採買,才買了兩百元左右食物準備打牙祭,便發現口袋裡的八百元不翼而飛。發現鈔票不見的當下,整個人傻眼,L拖著我返回沿路尋找。剛才買柳丁時,錢明明還在呀,轉過身去,一眨眼時間,口袋變成空。我左思右想就是不知道這些錢是如何消失的,懊惱八百元可以看幾場電影、買好幾本書、要打好多個字才賺得回來,難過不已。我想換作是餐餐有頂級鮑魚、魚翅的瑪麗‧安托涅特才不在乎咧,不過,她就算花再多的錢也買不到這種掉錢的懊悔與自責,因為活生生、血淋淋的現實生活,千金難買。
 
估計當晚頂級奢華的千元大餐內容包括:
「頂級」海晢皮一盒 -- 50
「頂級」小魚乾花生一盒 -- 50
「頂級」牛傍絲 -- 20
「頂級」一斤十二元柳丁-- 26
「頂級」燒餅 -- 10
「頂級」蔥油餅半張 -- 25
「頂級」麵條一包 -- 30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rubyblo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