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法國「新小說」(Nouveau Roman -- New Novel)流派的創始人阿蘭.霍格里耶(Alain Robbe-Grillet, 1922-2008)於2008年二月十八日凌晨因心臟病辭世,享年85歲。
 
1950年代開始在法國興起的「新小說」流派以「反小說」──反抗小說習慣與傳統著稱,推翻自古希臘的亞里斯多德以降至十九世紀的巴爾札克(1799-1850)所奠定的敘述傳統。新小說打破傳統以來多數人認知的敘事模式,強調人類意識的深澳難測。霍格里耶與米歇爾‧布托爾(Michel Butor)、山繆爾‧貝克特(Samuel Beckett)、娜塔麗‧薩洛特(Nathalie Sarraute)、克羅德‧西蒙(Claude Simon)並稱「新小說四大家」。不過法國新小說浪潮僅盛行於560年代,直到1985年,新小說派另一個代表克羅德‧西蒙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此流派才再度受到青睞。
 
1953年,霍格里耶發表第一部新小說作品《橡皮》(Les Gommes),1955年發表的《窺視者》(Le Voyeur)榮獲法國當年的「批評家」獎,被視為新小說的代表作。之後,他在巴黎子夜出版社擔任文學顧問。他的主要作品除了《橡皮》、《窺視者》之外,另有《嫉妒》(La Jalousie, 1957)、《在迷宮中》(Dans le labyrinthe, 1959)、《快照》(Instantanés, 1962)、《紐約革命的計劃》(Projet pour une révolution à New-York, 1970)、《美貌的女俘虜》(La Belle Captive, 1975)等;理論著作則有《為了一種新小說》(Pour un Nouveau Roman, 1963)2007年,84歲的霍格里耶寫了一部「感傷小說」,內容大量描寫亂倫和虐童癖,遭到文學評論家的猛烈抨擊。
 
除了小說之外,霍格里耶與法國導演雷奈 (Alain Resnais, 1922-)的影像合作成就了引領法國新浪潮的電影名片「去年在馬倫巴」(L'annee derniere a Marienbad, 1961)霍格里耶以新小說理論創作出「去年在馬倫巴」的電影分鏡劇本,戲裏的三個人物,沒有姓名,只分別稱為X、A和M。「馬倫巴」,在地圖上也並不存在。電影呈現出一個藉由話語與意象架構在虛擬空間裡的真實,使得A女最後不得不相信與X男去年的確在馬倫巴說過要離開她丈夫M與他私奔的話。
 
回到新小說派的發展脈絡來看,霍格里耶認為福樓拜(Gustave Flaubert, 1821-1880)的小說從敘事過度到「描寫」的改革,撼動傳統小說敘事結構,與卡夫卡的小說形成某種源流的關係,使法國新小說派在其作品中重現這種描寫的激情,霍格里耶稱之為「新現實主義」。意識流小說的先驅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 1843-1916)、普魯斯特(Marcel Proust, 1871-1922),與其後開創意識流小說的喬伊斯(James Joyce, 1882-1941)和維吉尼亞‧吳爾芙(Virginia Woolf, 1882-1941)等作家挖掘人物的主觀意識,客觀展現其思想,大量運用「內心獨白」形成角色的內在主觀真實,打破傳統單一線性時間的敘述,成為小說創作的重大突破,也是法國新小說的養料來源。而二○年代在法國興起的「超現實主義」運動對新小說派也產生重大的影響,超現實主義訴求的是「語言的革命」,企圖挖掘出詞語的多義性,藉由字與字的意象與自由聯想排除理性的思維邏輯。
 
哲學方面當推柏格森(Henri-Louis Bergson, 1859-1941)的「直覺主義」(intuition)影響新小說派甚鉅。此學說以直觀為基礎把握時間的綿延(duration)與不斷變化,直覺為某種神祕經驗,利用共感(sympathy)將自身投身於對象中,與無法言說的經驗相契合。而這個掌握生命的實在、關聯實際事物與生命的時間,也就是打破傳統時空觀的「心理時間」,提供新小說派「時序顛倒、時空交錯」的理論依據。此外,胡塞爾(Edmund Husserl)的現象學對新小說派也有不小的影響,現象學強調將主觀情緒擱置一旁,透過語言,從多方面描述意識呈現出來的東西,包含意識中的呈現與顯現,回到事物本身,而非在客觀事物上面強加上任何意義。
 
心理學家佛洛依德(Sigmund Freud, 1856-1939)的精神分析所提出的潛意識、夢與性慾論等學說對於現代文學與新小說派的影響更是無法估量。新小說派的人物經常為邊緣性格的白癡、精神錯亂、墮落者、瘋子等,而作品風格有不少是描寫人物的幻覺與夢境,無疑是受了佛洛依德理論的影響。
 
上述的理論與學說對霍格里耶的新小說所造成的影響只是其中一部分,諸如語言學、符號學與結構主義等理論對新小說的發展也不容小覷。新小說派有別於傳統的敘事手法,只為客觀的呈現現象世界,勢必晦澀難懂,造成讀者閱讀時的障礙,然而我們不得不正視新小說流派的主張的確替小說這一虛構的文體創造出另外一種可能性,使得讀者在閱讀小說的過程中,進入宛如夢境般斷裂、拼貼、重複的語境裡。
 
 
參考書目

張容.《法國新小說派》.台北:遠流出版社,1992。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rubyblo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